新闻资讯
做大森林“粮库” 充实森林“钱库”
通过持续的林草生态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与此同时,随着林草资源不断累积、质量有效提升,森林的粮库、钱库效能也日益凸显,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果盘,更成为山区林区农民的致富引擎。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粮库”。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林草局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主要抓手,科学合理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加快推动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全国各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做大森林“粮库”,充实森林“钱库”,呈现林业产业助力绿色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10月18日,国家林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森林食物发展成效,并邀请云南、吉林、广西、新疆、江西等5个省份介绍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发展亮点。
云南:深耕特色打造富民产业
作为生态资源大省,云南省在林草产业发展上,着力在“特”上做文章、下功夫,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
云南省是世界深纹核桃的分布中心。截至2023年,全省核桃面积4300万亩,干果产量198万吨、综合产值588亿元,惠及2000多万农村人口,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核桃油产能突破10万吨,千吨以上的核桃油生产线20余条,“水代生态制取核桃油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有力。
围绕一产提质、二产扩能、三产做活,云南省扎实推动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通过品种改良、疏密降冠、水肥一体等措施,争取平均亩产达120公斤以上、优果率达90%以上。建成400余条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
同时,云南省支持国家级核桃产业园区建设,加强高值化产品开发,以及核桃采摘、剥壳和山地农业机械等方面技术攻关。大力培植漾濞、大姚核桃品牌,培育龙头企业67户,建成6个核桃交易中心。将核桃与文旅融合,培育漾濞光明村等一批融合发展典型。为保障林农权益,云南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同时深化银政企合作,今年以来新发放核桃产业贷款5.8亿元。
除了规模效益领先的核桃产业,云南野生食用菌在国内外市场销售前景广阔。2023年,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总产量超39万吨,产值超295亿元。
挖掘储量、培育增量、壮大市场,云南省持续推进野生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先后制定了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因地制宜推广林菌种植模式,积极发展林下采集。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台了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规范性文件,迪庆藏族自治州发布了国内首部松茸行业白皮书。
同时,云南省推广以种质资源封育、人工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开展管护育菌。楚雄州南华县五街镇率先实施包山捡菌制度,形成了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等村规民约。五街镇开门小组2023年菌山承包经营收入达141.9万元,全村76户403人实现人均分红3500多元。
吉林:聚力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
林下参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森林食物。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长白山林区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孕育了千年人参、百草之王。作为人参主产区,吉林省持续发挥优势和潜力,促进林下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下参就是人工播种后自然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人参。据资料记载,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有450多年历史。根据国家《药典》和相关标准的定义,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达到15年以上的人参称“野山参”,是最接近野生人参功效的人参。人参富含皂苷、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物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人参功效的详细记载。
吉林省委、省政府将人参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积极倡导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宜参林地,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种植林下参。其中,通化市作为长白山人参的道地核心产区,更是将人参产业列为3个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优势产业之一。今年8月1日,《通化市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实施,有力推动林下参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目前,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总面积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围绕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全省已开发出五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培育出全国知名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科学经营,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为林下参种植创造充足空间和良好条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例如,对于适宜林下参生长的15—20年生人工落叶松商品林,通过采取科学的经营抚育措施,使其郁闭度保持在0.6—0.8的合理区间,既有利于林木快速成材,也形成了满足林下参种植的产业发展空间。
目前,吉林省正围绕林下宜参林地管理、优良种子培育、人参产品研发、质量品牌打造、人参文化宣传等环节,把长白山林下参产业打造成强林富民的优势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把历经千年的百草之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广西: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南方重要集体林区。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区位优势,广西不断强化政策保障、示范带动、品牌打造、金融支持,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近年来,广西依托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补链条,强龙头、拓市场,全面提升“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立体复合经营效益。
截至2023年底,广西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林下经济成为山区少数民族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绿色引擎。
自治区先后出台《广西万亿林业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强化项目带动、科技引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聚力推动“种养加”“林文旅”一体融合、“林工贸”“产供销”一体发展。
2016年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58亿元,以“公司(国有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施林下经济示范项目572个。自治区有连片200亩以上的林下种植基地800多个、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林下养殖基地195个。与林下经济相关的自治区现代产业示范园区15个,涉及林下种植的自治区“定制药园”20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中医药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桂十味”道地药材及区域特色药材品种。发布防城金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百部林下种植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标准,兴安县“毛竹种植灵芝”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自治区林下经济知名品牌达到192个。
广西通过建立落实“政银担企”合作机制,采取“建档立卡”“直接授信担保”“林权抵押+农业担保”等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累计向金融机构推荐林下经济小微企业超过3000家,向符合担保条件的企业授信担保放款超过1.5亿元。
聚力打造林下种养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广西将进一步加快构建产地优美、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持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林农增产增收、林业增能增效、林区增绿增美。
新疆:为红枣全产业链发展护航
红枣是新疆林果产业链建设主栽树种之一,枣产业是新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目前,新疆红枣种植面积431.8万亩,产量达321.5万吨,主要发展骏枣和灰枣两个红枣品种。
作为全国重要红枣生产供给基地,新疆近年来围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红枣全产业链,努力稳定红枣市场价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疏密改造、品种统一、低产低效果园改造、增施有机肥、机械应用等技术措施,新疆着力提升红枣标准化生产水平。今年以来,新疆累计完成疏密改造156万亩,亩均产量600—800公斤,商品果率达到80%,创建了16个红枣示范园及若羌县红枣示范区,带动约180万枣农亩均收入2400元以上。
依托红枣链主、骨干和重点企业,新疆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开展红枣新品种培育。目前发展栽植“蟠枣”“秋蜜”等新品种,建立红枣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完成红枣抹芽机样机制作,开展红枣环磷酸腺苷等营养物质提取利用,挖掘红枣药用价值。同时,研发解郁安神药膳、枣泥山药糕两种药膳食品,在红枣蛋白酶切产物利用和抗衰老机理研究等方面获得专利两项,红枣加工量提高至225万吨。
在政策保障及市场开拓方面,新疆充分发挥援疆机制作用,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西安等城市建设销售分仓60个,积极组织优质红枣企业参加义乌森博会、亚欧博览会、合肥坚果炒货会等国内各类专业性展销会、博览会,拓宽销售渠道。加大红枣品牌建设,获得麦盖提灰枣、且末红枣、和田御枣等9个红枣地理标志认证品牌。
同时,新疆将南疆红枣主产地州纳入林果业政策性保险。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自2019年以来建设红枣期货交割库10个,新疆红枣期货产生交割数量年度达7万吨,占全国红枣期货交割数量的70%以上。麦盖提县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中泰期货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期货+保险”新型农业保险政策,确保枣农红枣亩均收益不低于保额,减少市场价格波动给枣农带来的风险。江西:打好山茶油产销组合拳江西省是全国油茶主要产区,油茶资源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650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突破80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超560亿元。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江西省全力打好山茶油产业链与供应链组合拳。
李中伟 摄
在油茶发展上,江西省用好政策、补助和项目。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实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推出时间长、利率低、额度大的“油茶贷”,积极统筹国家储备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86亿元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同时,大幅提高油茶种植补助标准,对新造、改造油茶分别给予1000元/亩、400元/亩的补助,有的油茶重点县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亩。规划建设油茶产业园、油茶果仓储交易中心、油茶服务中心、高产油茶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670个。
在种植质效上,江西省更加注重良种、技术与模式。新建良种采穗圃18处,培育良种育苗基地83家,年供良种1.1亿株,确保全省油茶良种使用率达100%。制定出台《江西省油茶资源高质量培育建设指南》,全面应用“大穴、大苗、大肥”技术,加快良种良法良技的示范推广,一大批基地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同时大力推行“五统一分”和“企业+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促进油茶适度规模经营。
在壮大产业上,江西省下好精准招商、选商布局、融合发展“三步棋”。大力开展招商选商活动,建好项目库向外推介,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选商,先后吸引相关头部企业投资油茶产业,成功签约油茶项目11个,实际进资15.6亿元。设立油茶科研专项,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出茶油口服液、护肤品、茶皂素等油茶精深加工产品。
在品牌创建上,全力打造“江西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成立江西山茶油发展中心,制定发布《江西山茶油》团体标准,持续开展品牌线上线下宣传营销。今年1月—9月,全省山茶油产品主流电商销售额达1.72亿元,同比增长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