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捐赠

新闻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从“近零碳”到“零碳”,博鳌的“碳排放”去哪儿了?

2025-03-26 45 来源:南海网

从2019年的11350.1吨,到2025年全面零碳运行,这些“碳排放”去哪儿了?

  2024年3月,“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经过一年的建设,示范区正式宣告完成从“近零碳”到“零碳”的关键跨越,系我国首个以城市更新模式打造的区域零碳示范项目。

  如何实现“零碳”运行,答案就藏在“博鳌零碳示范区”的建设中。

IMG_256

博鳌零碳示范区管理中心的AI讲解员熊猫船长介绍博鳌零碳示范区的相关情况。

记者 吴兴财 摄

  “绿电”从哪里来?

  “熊猫船长,新闻中心今天的光伏发电量是多少?”“880千瓦时,状态良好。”回答问题的熊猫船长是博鳌零碳示范区的新成员,一名AI讲解员,它对示范区内的“碳”迹了如指掌。我们寻找“碳排放”消失的线索,就在博鳌零碳示范区运行管理中心里。

IMG_257

记者在与博鳌零碳示范区管理中心的AI讲解员熊猫船长了解博鳌零碳示范区的相关情况。记者 吴兴财 摄

  在博鳌零碳示范区运行管理中心,可以清晰地看到示范区内“降碳减排”的具体措施和成效。据统计,博鳌零碳示范区2024年生产绿电约3000万度,覆盖年用电需求2100万度,实现900万度剩余绿电上网。

IMG_258

可降解笔。记者 吴兴财 摄

  这些“绿电”从哪里来?

  走进博鳌亚洲论坛的新闻中心,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零碳建筑”。在新闻中心的北侧地面上,一片光伏地砖是绿电的“主力”。“这是集成了碲化镉光伏玻璃,每平方米能承载3吨的荷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总建筑师孟宁介绍,新闻中心采用了光伏百叶,光伏地砖和花朵风机等多类型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0.6兆瓦,年发电量约60万度。此外还对屋顶、屋面进行绿色改造,增加了隔热性和通风,降低能耗。

IMG_259

  光伏地砖。记者 吴兴财 摄

  走进博鳌亚洲论坛主会场几公里外的蔬菜大棚,这里种植的蔬菜不仅能缩短运输距离,减少碳排放,大棚顶的光伏面板每年还能产生2500万度的绿色电力。此外,这里通过农光互补的方式,实现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为岛内蔬菜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零碳”到“零碳”的实现

  去年,博鳌零碳示范区已经实现减碳96.2%。剩余3.8%的碳排放是“近零碳”到“零碳”的关键。

IMG_260

  记者走进零碳Bar了解零碳示范项目。记者 吴兴财 摄

  “一年来,我们全面加强示范区的电气化改造。”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零碳工程师刘洪文说,通过用电动游客摆渡车全部替代原运营车辆,对高尔夫园林草坪机械进行油改电,积极推进电动船舶更换及码头建造工作,全面消除岛内燃油机械设施设备的使用,助力“零碳”目标的实现。

  实现了从“近零碳”到“零碳”的关键跨越,后续如何进行“零碳”的运维及可持续发展?博鳌零碳示范区从智慧运营着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熊猫船长”。

  “熊猫船长”能做什么?“它就像是示范区的‘大管家’,对电力、建筑、能源等碳排放入口进行自动化的监测、核算和控制。”博鳌零碳示范区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黄纯璐介绍,通过同步接入交通管理系统、酒店客房控制系统和会议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精细化管理体现在海南电网公司打造的海南智慧保供电系统上。“之前我们保障电力保供需要人工挨个进行检测,并判定其风险。”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集成展示中心,海南电网公司工作人员陈明帆介绍,现在示范区内的每个特定设备上都安装了监测设备,就像给光伏电站装上了实时“CT”机,每块光伏板的实时发电量、发电总量等多余项数据清晰可见,甚至组件背板的温度异常也能被检测,每颗螺丝的更换记录都能查询。

  “双碳”工作的“中国样板”

  博鳌零碳示范区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运维管理的全周期中,海南坚持将绿色低碳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IMG_261

  塑料再生小科普。记者 吴兴财 摄

  “目前全球真正能够实现‘零碳’的区域并不多,例如德国柏林的‘欧瑞府’绿色低碳智慧园区、瑞典的哈马碧生态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低碳中心主任王富平说,博鳌零碳示范区建成后,对全球来说都起到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热带地区来说,提供了全面的“零碳”改造方法和经验,为“双碳”工作提供“中国样板”。

IMG_262

  废弃混凝土块循环利用。记者 吴兴财 摄

  “我认为海南所做的这些事,将会为减少气候影响的全球目标作出贡献,这对未来人类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瑞典哈马碧生态循环总设计师、乌尔夫·兰哈根教授认为,博鳌零碳示范区的建设经验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除了技术层面外,“零碳”的生活化场景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未来我们也将探索更多的‘零碳’场景化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零碳’的理念,践行低碳生活。”刘洪文说,让“零碳”走进普通的大众的身边,普及减少碳排放的生活举措,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此外,示范区还将继续探索零碳城市运行管理经验,努力将示范区的创建经验向广大热带地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