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捐赠

新闻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绿水青山同守护 生态美景入画来——海口坚持生态优先,以高水平保护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5-04-14 34 来源:海口日报

  碧海蓝天映椰城,绿意盎然绘新卷。海口各大公园景区里,市民游客尽享“好空气”;五源河畔,“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如约而至,开启新一年的椰城之约;街头巷尾,新能源“绿牌车”随处可见,串联起流动的环保风景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口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项工作,不断厚植海口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2024年,海口从严从实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到期完成率100%,污染防治扎实有效;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坚持“向绿图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57.5%,绿色低碳发展加速推进。

IMG_257

在海口湾蔚蓝的海面上,白色鹭鸟翩跹起舞,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美景。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中华 摄

  持续保持一流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4月10日上午7时许,市民章宗翔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打开“海易办”查看海口空气质量后,穿上跑鞋在海口湾开启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晨跑,“每天看着这蓝天,呼吸着清新空气,跑起来浑身都带劲!”

  近年来,海口在守护蓝天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自动化监测大气数据、智慧化预警迅速响应、重点行业重点治理等多项举措齐发力,我市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成为“幸福底色”。监测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海口PM10、SO2、NO2、CO四项指标已连续7年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024年,CO浓度降至0.6毫克/立方米,创下自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21,相较于2023年又下降了0.01,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持续名列前茅。

  在守护碧水方面,海口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源头污染治理。为了改善海口湾海洋环境质量,海口创新性地将“流域治理”与“一河一策”紧密结合,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海口湾水域环境。此外,还在澄迈湾(海口段)实施西海岸生态整治与修复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铺前湾(海口段)积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体系,推进海口江东新区防潮堤与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及海堤治理提升工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4年,海口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领先水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2.7%,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断面、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海口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海洋垃圾治理实现常态化,成为全省首个全域省级美丽海湾的市县。此外,海口还完成了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任务,海甸岛片区清污分流及排水防涝工程(一期)顺利完工,长流污水厂扩容等一批污水处理项目启动建设,“六水共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走进海口国家高新区,海口裕同环保科技的生物降解制品生产线上,全自动机械臂正在精准抓取餐盒模胚。“政府不仅给予税收优惠,还帮我们打通了农贸市场、商超的供销渠道。”近日,该企业负责人花杰指着一摞摞一次性可降解餐盒介绍,这些产品从甘蔗浆中提取原料,在堆肥环境下180天即可完全降解,目前年产能已达2万吨。

  禁塑工程的深入推进,催生出绿色产业新生态。2024年,海口国家高新区生物降解材料企业集群交出亮眼答卷:12家相关企业投产,工业总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68.5%;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55.4%;实现出口1.2亿元,同比增长214%,具备年产能8万吨,基本能满足本地需求。在秀英港、新海港等码头,执法人员严格守好禁塑第一道关口,全年查获违禁塑料制品5.8万箱。创新开展“无塑海洋”试点工作,在三联渔港、北港岛渔港,鼓励和吸纳渔民出海捕鱼带回塑料垃圾,持续开展“净滩公益活动”,形成人海和谐新格局。

IMG_258

在海口湾水域,环卫工人正在进行水上作业,打捞海洋垃圾,守护美丽海洋。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弼坤 摄

  绿色变革正在重塑城市肌理。在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江东天地项目上,中铁广州局项目团队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施工,像搭积木般快速拼装建筑模块,部分内装修采用高隔声龙骨墙,整体装配率超70%。2024年,海口市推广装配式建筑668.8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89.9%。海口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张建良表示,将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确保2025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85%以上,力争90%。

  截至2024年底,海口市已完成“无废机关”“无废景区”“无废工厂”等52个“无废细胞”建设。今年3月底,“国际零废物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口云洞图书馆举行,会上展示了海口市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案例。

  “无废城市”建设还融入了市民生活。走进海口首批“无废小区”之一的交警公寓小区,整洁的垃圾分类屋十分醒目。“大家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垃圾量也有所减少。”住户张女士说,随着“无废小区”建设推进,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越来越多,小区环境也更好了。

  从“禁塑”催生产业集群,到装配式建筑革新建造方式,再到“无废细胞”培育低碳生活,海口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持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源源不断地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低碳清风”助推经济发展

  2025年第一季度,海口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万辆,在新注册登记汽车里占比达56.7%。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在椰城道路上掀起“低碳清风”。如今在海口,大约平均每5辆车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

  海口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离不开持续刷新的推广成果。2024年,海口投入2300万元开展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加上“置换更新”政策,直接带动汽车消费142.06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海口再度投入2300万元加大补贴力度。

IMG_259

在无人机航拍视角下,椰城海碧天青,绿意盎然,如同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弼坤 摄

  近年来,海口市商务局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双轮驱动”,持续激活汽车消费市场。自2022年起,海口累计投入汽车消费补贴资金1.16亿元,覆盖购车直补、以旧换新等政策。同时,加快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掀起新能源汽车“绿色浪潮”。2024年,海口推广新能源汽车8.2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5.7万辆,较2023年增长44.9%,占全省保有量的62.7%。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落实“双碳”战略、推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关键。海口聚焦纯电、氢能源、电动跨界车、清洁能源商用车等领域,加速产业转型。如今,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和本地良好环境,海南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环岛首发驿站、海南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项目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海口。

  生态蕴含经济价值,创新“两山”转化路径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需要。红树林固碳能力强,海口红树林面积约3.2万亩,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约2.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4%。“2020年起,海口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新造红树林4590亩,修复4800亩,红树林碳汇增量全省第一。”海口市林业局总工程师任逸文介绍,目前海口市林业局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红树林碳汇试点”研究,致力于将红树林变成“金树林”。

  从街头巷尾的“绿牌车”浪潮,到红树林里的“碳汇账本”,海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进“双碳”争优工作,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助力海口加快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