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猿”丁兴旺 “森森”不息 这群人守护着大山深处“雨林精灵”
海南长臂猿也叫海南黑冠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有7群42只。
在这片神秘而珍贵的热带雨林里,有一群默默奉献的监测队员,他们以山林为家,守护着这片雨林里的生灵,从2003年组建开始,这支18人的监测队伍,每月都要进雨林10-15天的时间对海南长臂猿进行巡护监测。为掌握长臂猿的种群数量、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队员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绿色生生不息,守一片森林,护一方生灵。
进入雨林腹地 期待有“猿”相见
上午九点,在海南白沙县青松乡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山脚下,监测队员李文永把摩托车稳稳停住,塑料袋里装着接下来几天的补给。记者这次正是跟随这支常年与雨林生灵为伴的队伍上山追寻长臂猿。
监测队员告诉记者,目前海南长臂猿根据种群成立时间进行编号,目前有A、B、C、D、E、F、G七个群。它们都有独立的栖息地。这次我们来到的是海南长臂猿A群的栖息地。准备好物资后,一路跟随着监测队员攀爬山路,向雨林腹地前进,湿滑的土路、闷热的环境、成群的蚊虫,越往深处走,行进越困难。路上到处都是带着倒刺的藤蔓,对监测队员而言,这只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 郑海强:这么多年,我跟长臂猿最近的距离也就只有3米。我叫它“大哥”,它也不害怕。我说大哥过来我们握个手,它听了之后真的就沿着我的树枝往前面走。长臂猿真的是非常有灵性的一种动物。确实喜欢它,就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
从早上9点上山,记者跟着监测队员连续步行7个小时,一天的追踪,却并没有发现长臂猿的踪影。傍晚,大家决定撤回雨林的临时营地休息一晚。临时营地很小,在山脊上用一块防水布撑起“简易餐厅”,两张板房搭起了“卧室”,这就是监测队员在雨林里的“家”。
守护“雨林精灵”“猿”来有你
雨林中营地的条件虽然简单,但这里却是守护海南长臂猿的“前线指挥所”。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海南长臂猿野生种群,就需要更了解它们的习性、更精准的监测跟踪。凌晨5点,监测队员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首先要跟着海南长臂猿的啼叫声,追踪记录它们的身影。
6点左右,海南长臂猿开始鸣啼,音色高亢婉转。监测队员告诉记者,这种鸣啼是海南长臂猿在宣誓领地,也是它们与家庭成员联络感情的信号。海南长臂猿拥有一系列独特的行为,它们每天早晨的嘹亮高歌,发出的声音非常有价值,能够为种群、行为、分布、面临的威胁和保护的效果等方面,提供详细的分析数据。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 韦富良:先到监听点,然后根据海南长臂猿的叫声的方向和距离,去进行追踪。
监测队员要在凌晨5点起床,走几里山路到达海南长臂猿的活动地点。一路循着猿啼声,一行人来到了海南长臂猿的“食堂”,这里有成片的大果榕,青果榕树,这个季节树上正缀满长臂猿们最爱的果实。根据监测得到的信息,在这片雨林,工作人员先后种下了30多万株海南长臂猿爱吃的果树,为它们建起天然的美食餐厅。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 郑海强:海南长臂猿一般都是常年生活在树冠层,以浆果为食,它要喝水的时候,树冠层上面有一些树洞,下雨的时候会积水,它们十指并拢捞水上来喝。
海南长臂猿对外界十分警惕,也非常灵动,它们长臂一挥,在树冠间快速移动。监测员们则在尽量不干扰猿群的前提下,背着各种设备在树底下追着跑。
想要研究海南长臂猿,不能只凭肉眼看。监测队员要统计种群数量,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种群动态、行为习性,采集它们的粪便样本,这些资料和数据将为确定在哪些区域补种果树、架设相机提供科学支撑,更好助力海南长臂猿的保护。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 韦富良:监测种群数量到底有没有变化,利用相机记录它的行为,比如说觅食、玩耍或者是互动。在监测的每条线路上看它有没有吃果实,要对每个树种进行定位。
巡护队员们介绍了海南长臂猿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南长臂猿的毛色会随着成长阶段而发生显著变化。
- 刚出生的小猿,通体呈现粉红色偏黄的色泽。
- 在幼年时期,无论是雄猿还是雌猿,它们的毛色都是黑色的。
- 当它们进入成年期后,雄猿通体黑色的毛发,体型较小。而雌猿则是身披金黄色的毛发。
它们的头部都有黑色的冠状毛发,这种毛色变化,成了它们成长历程中一个鲜明的标志。
随时瞬移的“雨林精灵”海南长臂猿,如果不是通过监测队员的记录,我们很难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启动了“智慧雨林”项目,安装了600多台红外相机,让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的24小时自动监测和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可能。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 郑海强:现在有相机还有望远镜。在外面还有固定的野保相机,摄像头都可以24小时拍照。拍动物的同时,有人进非法进入园区也可以把他们拍下来。
目前,在各方精心保护下,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达到7群42只。它们是如何分群的呢?监测员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长到六七岁左右的亚成体就会离开原来的群,去寻找新的栖息地和配偶,随后建立起稳定关系,比如交配、理毛、合鸣等行为长期维持时,一个新的海南长臂猿家庭群便形成了。这也是长臂猿种群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
雨林深处坚守 长臂猿保护霸王岭模式
在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中,总台记者跟随监测队员度过了难忘的数日。提及他们的心愿,监测员们大多说出了关于雨林、关于海南长臂猿、关于保护队伍发展的美好愿望。
监测队员向记者介绍,海南长臂猿基本终生不下地,吃饭睡觉都在树上,它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这片茂密的雨林。
为了不打扰这群“雨林精灵”,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划定核心区,对海南长臂猿生活的雨林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禁入制度,监测队员定期巡护,清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隐患。在保护区核心区,基本没有生活所需的水电设施,用火做饭受到严格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监测队员还要面临台风等极端天气。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 郑海强:台风一般都有三天,我们就根据现有的食物平均分配,宁愿餐餐缺,不能一顿无。食物紧缺的时候,我们也会到林子里去找一些菌类木耳等,来补充食物。
目前在海南长臂猿的研究保护中,还有很多没能解答的疑问。比如,海南长臂猿的分群规律?扩大海南长臂猿种群后,雨林是否能否承受住?一系列的未知,都有赖于长臂猿保护工作者们长时间的监测探索确认。
经过专家评估,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60至70只,实现种群翻番。但即便如此,海南长臂猿现有种群数量仍然很小、种群遗传多样性很低,极度濒危现状仍未解除,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 韦富良:参加长臂猿保护也有个六七年,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有学历、有水平的人加入我们这个队伍的。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 郑海强:我是真的不希望海南长臂猿这个物种被列濒危物种的行列,都希望它的种群扩大到变成三有动物。全国人民就像欣赏国宝大熊猫一样,去欣赏海南长臂猿。
近年来海南通过实施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推进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廊道等,有效改善和扩展了海南长臂猿的栖息环境。
除了划定核心区,实施最严格的准入制度,还依据监测员的监测巡护数据在海南长臂猿现有和潜在栖息地范围内的阻隔区域搭建了28处绳索廊道,扩大海南长臂猿觅食和活动范围,并生态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海南长臂猿喜爱食用的树种超30万株,为海南长臂猿提供不同季节的食物。
这一系列举措,被称为长臂猿保护的,海南经验“霸王岭模式”。在长期努力下,截至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7只左右增长至目前的7群42只,种群和数量呈现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全球20种长臂猿中,仅海南长臂猿数量保持稳定且小幅增长。证明海南雨林生态在持续向好,也印证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猿家族日益壮大 生物多样性保护见成效
在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深处,数十年来监测队员用脚步丈量着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为这群“雨林精灵”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长臂猿得到前所未有的严格保护。
公园核心保护区近年持续进行生态搬迁、小水电站清退、人工林处置,正在兑现“将人类生存空间让给雨林”的承诺,让海南长臂猿重新成为雨林的主人。在持续的保护下,海南长臂猿的“常住猿口”从20世纪80年代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现在的7群42只,猿家族日益壮大,种群稳步增长。除了“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在逐渐壮大,许多新物种也在不断地被发现,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小爪水獭等一些昔日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逐渐重现“家园”。
如今,监测队员依然坚守这里,希望未来的保护之路不再仅靠“爬山过河”的艰辛,更希望可以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让专业与热爱接力,让海南长臂猿的啼鸣更加响亮地回荡在林间,也让生物多样性充满更多的可能。